2015年8月15日 星期六

推薦-用心了解韓國:通往韓式心靈的十二個關鍵字

 

推薦-用心了解韓國:通往韓式心靈的十二個關鍵字

 

詳細介紹(點我)

 

 

 閱讀心得,心得感想,書評


內容簡介





一本讓台灣讀者同時深入了解

韓國與日本這兩個東亞鄰國

迥異性格的絕妙好書



  ‧日本人有著「真心話」和「場面話」的雙重性,經常因此被韓國人討厭,日本人自己很清楚這一點;但是,「白天的韓國人」和「夜晚的韓國人」這種令人不知該如何應對的雙重性也確實存在著,而且韓國人並沒有自覺!



  ‧韓國人是充滿「道德意向」的人們。無論是運動選手、歌星,還是演員,都不會僅憑他們自身的「技術」來論斷,還要用這個人的品德如何來評價他,韓國就是這樣的社會。所以,以日本人的角度來看韓國人的交流方式,怎樣都會覺得「太可疑」了—─為什麼必須三不五時就強調自己是「好人」、「有道德的人」呢?



  ‧韓國足球代表隊的球風粗魯、蠻幹、一點都不聰明,但是在世界盃裡終於攻破義大利球門時,球評這麼說:「不顧後果、全力以赴,運氣就是會落在這種人身上啊!」而這裡頭竟深藏著來自古中國的儒教精神?



  ‧深具儒教性格的韓國社會,在整形這件事情上,為什麼違背了《孝經》「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訓示呢?其實,他們也深信《孝經》裡另一段話:「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如果可以用整形換取成功的人生,這才是大孝啊。



  ‧一旦發現眼前的大門深鎖,日本人可能就垂頭喪氣地回去了,韓國人則是眼神一變,非撬開它不可;如果是日本男性就絕對幹不來的事情,韓國男人也能毫無顧忌地做出來,韓國就是這樣勇猛進取的社會吧。



  ‧日本已經進入「後現代」太久了,幾乎完全拋棄了「前現代」和「現代」階段裡正面的、進取的倫理價值,變成飄散著虛無氣味的沉悶社會;而韓國卻正處於「前現代」、「現代」、「後現代」三者激盪競爭的階段,是個活力充沛的儒教性格上進社會。



  韓國人與日本人是如此的不同,追根究柢到底是甚麼深層因素造成的呢?作者小倉紀藏深通韓國文化、社會、思想、哲學,他選取「心」、「身體」、「愛」、「美」、「文化」、「人際關係」、「社會」、「語言」、「宗教」、「空間」、「時間」、「他者」等十二個關鍵字切入,從十二個面向徹底剖析這個鄰國的謎團,對於「為什麼?怎麼會這樣?」這類因韓國人而產生的疑問,《用心了解韓國》充滿了啟發。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小倉紀藏(おぐら きぞう)




  1959年出生於東京都。東京大學德國文學系畢業後進入日本電通公司,1988 年赴首爾大學哲學研究所留學,研究以儒教為主的韓國思想,修畢博士課程學分。曾任日本東海大學教師,現為京都大學研究院人間‧ 環境學研究科教授。專長為韓國思想、韓國文化社會論;另擔任NHK電視教育節目「您好 韓文講座」講師。主要著作包括《韓国は一個の哲学である》、《韓国、愛と思想の旅》、《ハイブリッド化する日韓》、《創造する東アジア 文明・文化・ニヒリズム》。



譯者簡介



何源湖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暨日本語文學系畢業。愛好美食、單車、ACG及日本歷史文化。譯有《明治維新》、《日俄戰爭的時代》。


 

目錄




大韓民國概要

第一章 韓國人的心理


第一節 「恨」與「情」

第二節 至高的「道德」

第三節 「理」與「氣」

第四節 與日本之間的比較



第二章 韓國人的身體

第一節 作為整體性的身體

第二節 作為「身體」的朝鮮半島



第三章 韓國人的愛

第一節 愛

第二節 家族的愛

第三節 年輕人的戀愛



第四章 韓國人的美

第一節 四種審美觀

第二節 普遍的美與自由的美

第三節 色彩的世界



第五章 韓國人的文化

第一節 飛向「普遍」

第二節 文化的自尊與複雜情結

第三節 文化的傳遞者

第四節 五花八門的文化面貌

第五節 運動與文化性



第六章 韓國人的人際關係

第一節 禮儀與管教

第二節 家族

第三節 這點與日本不同



第七章 韓國人的社會

第一節 當前政治情勢

第二節 了解社會的關鍵—兩班

第三節 上進意向

第四節 媒體



第八章 韓國人的語言

第一節 偉大的文字,한글(han-geul,韓文)

第二節 日本語與韓語

第三節 語言與民族主義



第九章 韓國人的宗教

第一節 儒教

第二節 基督教

第三節 佛教

第四節 巫教



第十章 韓國人的空間

第一節 雙重性的空間

第二節 雙重構造的結構



第十一章 韓國人的時間

第一節 延續,還是斷絕?

第二節 時代精神



第十二章 韓國人的他者

第一節 看待日本的態度

第二節 看待中國的態度

第三節 看待美國的態度

第四節 看待北韓的態度



終章 聖城首爾

後記

岩波現代文庫版後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