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我們對表述與符號的世界想像 小說文本是作者建構的世界,是作者將世界作為一個意向對象並經過意識的內化轉化成文字表述的過程,其中必然有意識的參與,正如大江健三郎所說:小說是由許許多多詞句堆砌而成的。但是,在這一過程之前,自己的意識和無意識是相互重疊的,這裡有一個給予或尋找詞語的模糊構思階段。
在作者構思小說的階段,意識在尋找一種表述意識並同時表述世界的方法,若如海德格說:「詩與思是近鄰。」小說則是思與真實世界的近鄰,小說是同時居住在思與世界之間,作為作者與讀者認識真實世界的方式之一,作者找到小說這種表述方式,在語言符號的建構過程中,我們更清楚意識怎麼樣去表述對世界的觀察、對世界的想像。
小說所構成的世界無疑是繁複的意識想像與表達,伽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說:……每種語言都不斷地構成和繼續構成,它越是把自己的世界經驗加以表達,這種構成和繼續構成就越頻繁。
小說的語言文字無疑就是繁複的構成和繼續構成,不但作者在語言構成中尋找自我的意識,讀者也在閱讀的反映裡尋找作者和讀者的意識想像。
面對小說中繁複的時空與人事敘述,我們又怎麼能發現其中作者意識的參與?怎麼能透過文本與作者產生「互為主體」的想像關懷?
現象學提供了我們線索,模利士‧那坦森(Morris Natanson)就說:「現象學的還原法,把探究者從人與人相處的世間世界領引到純粹我本學的意識領域3。」小說正是一個文本的世界、符號的世界,作者在意識表述中建構出來一個「人與人相處的所在」,現象學可以發現其中作者在符號中隱藏的深意,發現文本中主體和客體的構成與被構成,將表述符號還原為意識的體驗。
小說是作者的意識想像與意識構成,同時也是我們讀者的意識想像。我希望能夠透過現象學式的意識分析,能更理性、更純粹發現我們和作者共同的想像,共同的世界。
這可能是包含我們人類情感及哲思的世界,我們可以更純粹去發現那世界的快樂與悲傷,不安與哀愁……然而這本論文集必然也包含了我些許不安與憂慮。此書收錄我2010 年至2011 年發表的小說論文,約十萬字左右,共八篇論文,大抵是在台中教育大學開「現代小說選」的課時,因為備課緣故的額外副產品。那時正經歷一些情感人事上的苦悶糾葛,約末只有寫論文才會讓我獲得知識上的快樂,或許論文集中所收錄的〈焦慮的現實:論呂赫若〈牛車〉「家屋」場域中的表述〉、〈焦慮的視角:論郁達夫〈沉淪〉中存有的意識表述〉等,所述說的焦慮並不是屬於作者,而是屬於論者我也說不一定,但願我在寫論文時,確實將這些外在的情緒「現象學式」的懸擱起來。
而隨著這本論文集的出版,益州再次瀏覽這些論文篇目和這幾年對於現象學粗淺的吸收與認識,仍然對時間流中那些曾經的人事而覺得感謝。
但願,在時間之流中,我們的「滯留印象」總是美好而不帶惆悵,也希望這本論文集能讓某些讀者也覺得美好,透過閱讀,我們肯定會有如小說中某些美好的情節那般美好。我想像。
20111129 AM12:19 劉益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