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6日 星期日

新書推薦-「極地惡靈(全新書衣版)」書評

 

新書推薦-「極地惡靈(全新書衣版)」書評

 

詳細介紹(點我)

 

 

 


內容簡介





零下60℃的爆烈,兩個消失的夏天,

兩艘最堅固的探險船,兩位身經百戰的船長,

一名神秘失去舌頭的愛斯基摩女人,以及

一個神出鬼沒、嗜血如命的「它」……



  皇家海軍驚恐號上的人員相信自己會完成使命、凱旋而歸。



  他們隸屬於一八四五年的富蘭克林探險隊,是史上第一支使用蒸氣動力船去尋找傳說中的西北航道的探險隊,這項任務還得到當時科學界空前全力支持。



  但是,他們在北極圈卻不幸一連遇上兩個沒有融冰的夏天,被困在不斷受冰雪與黑暗侵襲、夢魘般的惡劣環境裡。在無止盡的寒冷中,在配糧日漸減少的窘境下,一百二十六人必須靠著有毒的食物、愈來愈少的煤炭存量,以及兩艘在冰層擠壓緊抓下已經變形的船,繼續為生存而奮戰下去。



  但是,他們真正的敵人更恐怖。在冰凍的黑暗中有某隻東西:一隻他們看不見的掠食者在船四周潛行,這隻怪獸般的「驚恐」一直用爪子在扒抓,想要進到船裡。



  探險隊總指揮約翰.富蘭克林爵士慘死之後,法蘭西斯.克羅茲接下指揮權。他帶著倖存的船員鋌而走險,嘗試向南跨越冰原脫困。跟著他們一起走的還有個不會說話的愛斯基摩女人,她可能是他們能否存活的關鍵,也可能是他們死亡的預兆。



  然而,當冬天再次到來,壞血病及飢餓的情況更加惡化,而且在冰原上的那隻驚恐也跟蹤他們向南,克羅茲和他的手下開始害怕,他們可能永遠無法逃離這場夢魘……



  《極地惡靈》以歷史上非常知名的北極探險為藍本。在丹‧西蒙斯的筆下,幽冥號與驚恐號的悲劇成為比歷史更具真實感的故事。《極地惡靈》,一部讓你寒到骨子裡的小說。



得獎紀錄



  ◎ 兩屆雨果獎得主

  ◎ 星雲賞、軌跡獎、世界奇幻獎、史托克獎、世界恐怖作家協會獎得主

  ◎ 紐約時報暢銷小說,亞馬遜網路書店 2007 年度之最,暢銷百萬冊

  ◎ 作品全球銷售超過千萬冊,翻譯成30種語言



名人推薦



  恐怖小說大師史蒂芬.金

  科幻小說大師狄恩.昆茲

  《硫磺之火》作者林肯‧柴爾德

  推理達人冬陽

  英國利物浦大學科幻碩士林翰昌

  小說家既晴

  PCHOME ONLINE董事長詹宏志

  人氣愛書部落客顏九笙

  小說家蘇逸平

  版權代理譚光磊

  全力推薦(按姓氏筆畫順序)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丹.西蒙斯(Dan Simmons)




  一九四八年出生於美國伊利諾州。長篇小說處女作《迦梨之歌》一舉為他拿下一九八六年的「世界奇幻獎」、《腐肉解饑》接連摘下恐怖類型最高榮譽「布拉姆•史鐸克獎」、《軌跡》雜誌讀者票選獎恐怖小說類,以及「英倫奇幻獎」的桂冠。《海柏利昂》及《海柏利昂的殞落》雙料榮獲「雨果獎」。《極地惡靈》獲選為亞馬遜 2007 年度最佳科幻/奇幻小說。另著有《閃憶殺手》與最新作品《山之魔》。



  相關著作

  《山之魔》

  《閃憶殺手(改版)》



譯者簡介



左惟真




  英國愛丁堡大學博士,目前任教於馬偕醫學院,譯有《語言與真實》(國立編譯館)、《雲圖》(商周)等書。






 

目錄




目錄



〈導讀〉富蘭克林爵士未竟其功的探險與《極地惡靈》  林翰昌

〈專文推薦〉零下六十度的夢魘——談丹.西蒙斯的《極地惡靈》  既晴

〈專文推薦〉冰雪聰明的文壇奇才:丹.西蒙斯  譚光磊

佳評如潮

富蘭克林爵士探尋西北航道的北極探險之旅圖

人物關係圖



極地惡靈



參考文獻及致謝










 




推薦序



富蘭克林爵士未竟其功的探險與《極地惡靈》 林翰昌




  橫跨眾文類之上的丹‧西蒙斯以恐怖文類出道,寫遍科幻、諜報、偵探犯罪、動作冒險等類型,得獎名作不在少數,亦在類型文學的領域享有盛名。然而,一直要等到《極地惡靈》的出版,他才正式躋身主流文學暢銷作家之林,博得更多讀者的關注。若要探究其原因,關鍵很可能在於本書當面揭露英國極地探險史上最大災難的背後謎團,詳述富蘭克林爵士於一八四五年領軍前往探索西北航道的過程始末。

  

  自大航海時代以降,歐洲海權國家無不想找出一條通往亞洲地區的貿易航路。瞭解到無法在中低緯度地區直接穿越美洲大陸後,基於當時所盛行的「海水無法結凍」理論,普遍認為北極周邊海域並未冰封,因而設想必有一水路可從格陵蘭繞行美洲大陸北部通往白令海峽,這就是所謂的「西北航道」。經過一連串海上及陸路的勘查,當一八四五年五月,富蘭克林的船隊出發前,約略只剩下五百公里左右的海岸線尚待探索,距離打通航道可說僅差臨門一腳。加上幽冥號和驚恐號配備當時英國海軍最先進的科技,船員也經過海軍總部精心挑選,因此眾人對此次探險大多深具信心。然而,在一八四五年七月,與兩艘捕鯨船在巴芬灣(Baffin Bay)與蘭開斯特海峽(Lancaster Sound)交接處相會之後,就再也沒有人見過這兩艘船,以及其上一百二十九位成員的行蹤。

  

  渡過兩年杳無音訊的日子,交遊廣闊的富蘭克林夫人開始四處奔走,並發動輿論,力主拯救丈夫所率領的探險隊。一八四八年春季,一支陸路救援隊從加拿大西北部的麥坎錫河(MacKenzie River)向北海岸進發,另有兩支海上救難船隊分別從大西洋及太平洋兩端向沿海搜尋,但終究一無所獲。在軍部的重賞之下,參與搜救的隊伍有增無減。



  一八五○年,畢奇島(Beechey Island)上發現三名船員的墳墓,但沒有任何其他訊息。直到一八五四年四月,蘇格蘭探險家約翰‧雷伊(John Rae)在布西亞半島(Boothia)及威廉王島(King William Island)進行勘查,獲得當地因努伊特人(Inuit,即愛斯基摩人)的說詞,聲稱有三、四十名白人餓死在貝克河(Back River)口,而且這些瀕死的船員在絕望之際,曾有食用人肉的舉動。由於原住民出示許多原隸屬於富蘭克林探險隊的物品,更證實他們說法的可信度。其後幾支搜救隊也陸續有所發現,但就是未能找到生還者。英國海軍總部最後放棄搜尋,正式宣布所有成員於一八五四年三月卅一日因公殉職。仍不死心的富蘭克林夫人出資委託法蘭西斯‧麥克林拓(Francis Leopold McClintock)組織探險隊繼續前往營救,終於在一八五九年找到克羅茲與費茲堅兩位船長所留下的石碑及文件。整支探險隊的不幸命運至此可告確定。此後一直到現代,仍間或進行相關的科學探勘及挖掘活動。儘管尋獲多項證據,可惜尚未發現兩艘探險船的主要殘骸。

  

  西蒙斯顯然熟知這些史實記錄,因此本書可說是非常詳盡的祕史小說。探險隊員在冰上所能蒙受的種種苦難與身心折磨,全都鉅細靡遺、栩栩如生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就算身處於臺灣的炎炎夏日,只要展卷仔細領略,內心不由得會升起一股寒意,冷得教人直打哆嗦。作者對於史實的潤飾與鋪陳也是一絕。小說開始就透過富蘭克林首度北極探險中,因後勤問題不得不吃下皮鞋的慘痛經驗入手,鮮明地建立他無能、固執,欠缺領導能力的形象。同樣地,讀者也能從克羅茲的回憶中清楚瞭解到一名頗有才幹的年輕船長只因出身低微而不受重用,從而養成酗酒陋習的悲哀。

  

  極地探險原本就是九死一生的任務,鎖在堆冰裡整整兩年動彈不得,眼睜睜看著同伴因為種種不同的原因接連臥病殞命,心中的壓力和恐懼根本無處宣洩,也奠定了呼應原文書名「驚恐」的堅實基礎。讀者可以透過不斷切換的視角人物,以各種身分體驗從害怕到戰慄不同層次的畏懼感受。或許是嫌步調過於沉悶緩慢,西蒙斯自因努伊特人的神話中取材,為他們安排以北極熊為藍本,來無影、去無蹤的嗜血殺人巨怪,成為船員心中驚恐的具體展現。在這種情況下,克羅茲船長把霍布斯(Thomas Hobbes)的政治哲學鉅作《巨靈》(Leviathan)拿來當聖經佈道,引用內容居然也頗為符合當下境況,閱讀起來除了帶有錯置的趣味,也不得不佩服西蒙斯的巧思。

  

  結合克羅茲真實航行記錄與愛倫‧坡(Edgar Allan Poe)名作〈紅死面具〉(The Masque of the Red Death)的威尼斯嘉年華事件,將故事前半緊繃的情緒完全爆開,英國海軍軍歌中制霸七海的不列顛子民,竟成為怪獸口中毫無反抗之力的餌食。自此小說也產生極大轉折。儘管眾人開始準備棄船求生,也只能換來一條條飽盡磨難的靈魂。每點一次名,對無力回天的領導者而言就是一次沉重的打擊。直到最後,生存希望幾近破滅,方才知道最終的驚恐之源,其實還是人類自己。隨著章節標題底下不再標示日期地點,故事也正式宣告富蘭克林探險隊的落幕。自以為文明、先進的英國人,終究不能向原住民學習,與自然和諧共存。唯有拋棄舊我,才能完全改頭換面,真正超脫外界與內心的驚恐。

  

  或許隨著全球暖化的影響,西北航道終究會成為永不封凍的正式航路,富蘭克林探險隊所遭遇到的種種險阻也不復見。然而,新的生態總會帶來新的危機,哪天船隊所遇上的怪物,會是西蒙斯當初無法說服編輯與經紀人的巨型變種食人企鵝也說不定。這是人類的共業,只不過地球上的一切都要概括承擔。




本文作者係英國利物浦大學科幻研究碩士

現為科幻、奇幻撰稿癌細胞集合體

個人部落格:科幻國協毒瘤在臺病灶

danjalin.blogspot.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