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5日 星期日

推薦-心聲與情物

 

推薦-心聲與情物

 

詳細介紹(點我)

 

 

 閱讀心得,心得感想,書評


內容簡介




  唐朝被公認是中國歷史上最開放的朝代,不僅李唐王朝本就「源於夷狄」,故不囿於漢族禮法,且女性在唐朝的地位及表現,也比其他朝代來得突出而耀眼。陳寅恪先生曾指出唐朝社會風氣之特色為:「重詞賦而不重經學,尚才華而不尚禮法。以故唐代進士科,為浮薄放蕩之徒所歸聚。觀孫棨《北里志》,及韓偓《香奩集》,即其例證。」對於上述說法,本書作者雖一方面給予肯定,但另一方面,也對此觀點背後所代表的重男輕女觀念,和以加國情懷凌駕於兒女私情的傳統意識型態,提出反駁與批判。以此延伸,作者評唐詩、論宋詞,不再以「詩言志」、「文以載道」為標準,除了衡量詩人的才華,更關注其在詩詞創作中,個人的性情與情感之流露,而非傳統文人所強調的憂國憂民之心境。簡而言之,作者論說唐詩宋詞的宗旨乃是,詩為心聲,詞乃情物,並藉此舉例唐詩大觀,步入宋詞縱論,期能對世人閱讀唐詩宋詞的審美觀念有所改觀。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李劼




  本名陸偉民,獨樹一幟的思想文化學者,深邃敏銳的前衛作家,華文世界首屈一指的文藝評論家。上海市人,畢業於華東師大中文系,並在該系執教十多年。1998年赴美,現居紐約。八○年代以先鋒文學評論蜚聲文壇,九○年代出版五卷本《李劼思想文化文集》。其中包括一覽眾山小的論《紅樓夢》力作,《歷史文化的全息圖像》;鳥瞰西方世界的《二十世紀西方文化風景》。2000年後出版華語文學圈內十分搶手的文學史著《八十年代中國文學歷史備忘》。同時問世三部膾炙人口的歷史小說,其中一部《吳越春秋》已改拍成電視連續劇。臺灣允晨文化出版了他的文化名著《美國風景》,以及「上海故事三部曲」:《上海往事》、《星河流轉》、《毛時代》。2011年1月出版熱門政治文化論著,《百年風雨》,2013年出版《中國文化冷風景》,熱度不減。其中《上海往事》獲《亞洲週刊》評選為「2010年十大小說」。曾獲文學評論獎、短篇小說一等獎,入劍橋世界名人錄。


 

目錄




自序



第一編 唐詩大觀



第二編 宋詞縱覽



第三編 評說唐詩諸大家


一、王勃如彗星劃過

二、詩才蓋世劉希夷

三、王維像牛車走過

四、無厘頭李太白

五、向日葵杜工部

六、妄人韓愈

七、騷辭鬼唱見昌谷

八、媚俗天王白居易

九、宜春苑外溫飛卿

十、日射風撼李商隱

十一、明日池塘說韓偓



第四編 話說後主及宋詞家

一、後主詞絕人更絕

二、宋詞首席大家柳三變

三、舞低楊柳小晏情

四、東坡未了佛道緣

五、孤館春寒少游詞

六、賀鑄梅子黃時雨

七、拂水飄綿美成曲

八、晚晴寒透李清照

九、壯志難酬稼軒悲

十、數峰清苦,白石自度

十一、夢窗沉香,垂柳繫舟

十二、玉田淺醉,怕聽啼鵑



第五編 詩話詞論

一、閒話唐詩論宋詞

二、中國古代詩論、文論流變概說





 




自序



  當年寫論《紅樓夢》一著,所幸的是從來不曾把紅學當回事。後來寫作《中國文化冷風景》,所幸有東西方文化經典的會當凌絕頂,得以穿越兩千多年的皓首窮經歷史,直面先秦諸子。及至論說唐詩宋詞,以為傳統的意識形態影響會輕淡一些。哪裡知道,集體無意識創傷造成的心理痼疾,絲毫不下於經史子集讀解。正如神話是一個民族的心理原型,審美乃是民族文化的最為敏感的神經。世人認為已經定論的唐詩宋詞,其實積著歷時千年的塵垢。



  在入手唐詩宋詞的解讀之前,曾經寫過縱論式的《閒話唐詩論宋詞》,又涉獵了古代詩話文論從而寫了《中國古代詩論、文論流變概說》。然而,一旦進入具體的詩人詞家評析,驀然發現,以前的詩論詞話是多麼的不靠譜。上千年來的詩論詞話,大多好比飄浮在詩詞上空的浮塵,有如霧霾一般。世人習慣了也就習慣了,不習慣的似乎也難以擺脫。於是,上千年唐詩宋詞閱讀本身,也就漸漸地變成了那樣的霧霾。



  本著選擇的主要參考對象,可以說是清末民初以降最頂尖的學者論著論文。王國維,陳寅恪,龍榆生,以及錢鍾書的一些評述。施蟄存的《唐詩百話》,是因為要對照寅恪先生的有關論說,才查找的。讀大學時曾經讀過沈祖棻的《宋詞賞析》。本筆非常驚訝地發現,這些頂級學者的學問是毋庸置疑地深湛的,但他們的審美觀念卻並未能倖免傳統意識形態的種種污染。



  主要是詩言志、文載道那種深入骨髓的影響,往往聚焦於杜甫杜詩的評價,或者於柳永柳詞的如何定位。陳寅恪的《元白詩箋證稿》庶幾是其隋唐政治制度研究一個強有力的附註,然一旦涉及到晚唐詩風尤其是韓偓《香奩集》評說,傳統的審美慣性馬上顯現,將《香奩集》定論為浮薄放蕩。施蟄存《唐詩百話》更加不留情,認為《香奩集》被視作唐詩中最下流的,並且對後世產生了許多不良影響。施先生對溫庭筠的評介是輕佻才子。儘管本筆非常尊重這二位前輩學者,但絕不認同他們的上述評判。本筆非常推崇溫庭筠,認為他是不遜於杜甫的唐詩大家,也是與同時的韋莊、此後的南唐二主以及馮延已比肩而立的宋詞先驅。本筆更為推崇韓偓的《香奩集》,乃《紅樓夢》真正的先聲。唐代詩人當中,初唐的劉庭芝,晚唐的韓偓,與《紅樓夢》最具文化上、審美上的血脈關係。



  宋代詞家與後世的《紅樓夢》息息相通者,當數柳永。《紅樓夢》其實是一個審美標高。舉凡於《香奩集》、於溫庭筠、於後主前期宮廷情詞或者於柳永柳詞乃至於周邦彥情詞懷有偏見者,大都與《紅樓夢》多多少少有隔閡。那樣的隔閡又通常意味著,偏見者以有志男人自許,對女性沒有那份情感,沒有那付柔腸,沒有憐香惜玉的悲憫。這類學者通常會推崇杜甫、甚至杜牧,會推崇詩歌合為時而作的白居易。杜甫詩才與李白媲美,但其稷契之志卻過於誇張。杜牧官氣十足,心理變態,不懂歷史偏要寫史賦,對得不到的美人不管是歷史上的還是現實生活中的,在詩作中大肆意淫。要說下流,這位杜大官人才是有唐詩人當中的最下流者。至於白居易,雖然性格樂天開朗,其《長恨歌》卻嚴重八卦了唐明皇的愛情、隨意曲解了馬嵬兵變。



  這樣的偏見也同樣見諸蘇軾蘇詞的評說。幾乎是異口同聲地讚揚蘇東坡的「大江東去」,認作豪放,很有男兒氣度,根本無視蘇軾在《赤壁懷古》裡的空洞以及源自無知的茫然。其實,最出色的蘇詞是悼念亡妻的「十年生死兩茫茫」。但歷代詞話從來不那麼認為,因為在那些詞話者心目中,悼念亡妻只是家事小事,惟有心懷天下或者憑弔歷史才是國事大事。蘇軾骨子裡是個喜歡隨心所欲的文人,根本不懂政治不懂國事天下事。蘇詞的特徵是任性,「一簑風雨任平生」,「老夫聊發少年狂」,但從來不曾豪放過。豪放的真正鼻祖是賀鑄,那首《六洲歌頭‧ 少年俠氣》。然後再是南宋的辛棄疾。後世詞話家們說起豪放為何不提賀鑄?因為少年俠氣顯示的是性情,而不是家國情懷。傳統意識形態不喜性情或者愛情,強調兼濟。陳寅恪的《柳如是別傳》突出的就是柳如是的家國情懷,而不是愛情如何纏綿。換句話說,柳如是得到表彰的原因是,商女知了亡國恨。要是柳如是沒有那樣的情懷,照樣會被歸入不知亡國恨的商女之列,不會得到陳寅恪先生的青睞。再進一層說,要是韓偓筆下的女子,一個個踴躍愛國知亡,那麼寅恪先生對《香奩集》的評價就會不一樣了。但問題是,女性為何一定要把自己跟國家、其實是某個王朝綁到一處,才能被列入傳記呢?這恐怕是司馬遷《史記》立下的規矩吧。《史記》所涉的女人,都跟國家興亡有關,根本沒有自己的愛情,自己的人生,或者說,沒有自己個人的存在及其存在理由。歷史是為男人寫的。同樣,詩詞也必須體現男人的意志,從而因為男人而存在。就此而言,陳寅恪也罷,施蟄存也罷,包括錢鍾書、甚至王國維乃至龍榆生,都與司馬遷高度一致。而本筆最不認同的,恰恰就是這樣的高度一致。本筆相信,曹雪芹也正是不認同這樣的一致,才寫了悲金悼玉的《紅樓夢》。



  本筆論說唐詩宋詞的宗旨乃是,詩為心聲,詞乃情物。本筆藉此舉例唐詩大觀,藉此步入宋詞縱論。就唐詩宋詞閱讀的審美觀念之改觀而言,本著只是開了個小小的口子。霧霾尚未清除,世人還須努力。



  是為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