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日 星期六

新書推薦-「走讀恆春半島祕境:旭海‧東源‧高士‧港仔‧滿州‧里德‧港口‧社頂‧大光‧龍水‧水蛙窟11個社區‧部落慢漫遊」書評

 

新書推薦-「走讀恆春半島祕境:旭海‧東源‧高士‧港仔‧滿州‧里德‧港口‧社頂‧大光‧龍水‧水蛙窟11個社區‧部落慢漫遊」書評

 

詳細介紹(點我)

 

 

 閱讀心得,心得感想,書評


內容簡介




  在南方的恆春半島,墾丁已經是一個發展與消費主義到了極致的旅遊景點,然而在它的四周、許多社區部落卻以生態旅遊走出著另一種絕妙風味,沒有移植、不是複製,接待你的每個人、每道菜、每項體驗都經過當地風土的醞釀。猶如陳達可以一把月琴唱遊無數,走過社頂、水蛙窟、大光、龍水、滿州、里德、港口、旭海、東源、高士和港仔十一個社區,你也能讀到唱不完的恆春調。



  聽礫石吟唱海之歌—旭海:來到最夯的阿塱壹古道,看海浪淘洗礫石稜角。在部落停留,當個一日漁夫學會阿美族式的漁法,離開海邊,往旭海草原居高遠眺,視野包攬四面山海。而玩累了最好的放鬆方式,是到旭海溫泉歇一歇腳。



  用美味文化傳承—東源:品嘗哭泣湖蛙鳴鳥叫伴隨著野薑花香,在柔軟的水上草原享受冰涼足部SPA;麻里巴廚房烹調山林野味,排灣手作美食讓人垂涎三尺高岡上的勇士部落—高士:來旅人學苑跟小朋友上課交換免費住宿,接著換上排灣禮服體驗揹婚禮,感受既單純又濃烈的喜慶氛圍。遠眺八瑤灣,放眼盡是部落獵場,高士的收獲和農作在一日的餐桌展現讓人驚喜的豐盛飽滿!



  舊日繁華今猶在—滿州:走訪有著貝殼砂鋪面和氣派迴廊的百年宅邸,還有嚼一輩子檳榔的黑牙美人,檳榔產業帶來的榮光在這裡保有一點餘溫。罕見的植群壓縮讓低海拔山區出現溫帶林生態,靜謐的南仁大山值得你走上一天。



  灰面鷲的秋祭典—里德:不用深入山區就到達沁涼宜人的欖仁溪,溯溪而走,勒沙竹手作的砲竹、海金沙葉做成的頭墊、山棕葉撿來作掃把…沿路童趣無窮!十月後這兒成為北方鷹鷲的驛站,在傍晚時分只見鷹海盤旋,倏忽以獨特的鷹柱飛落到山裡夜棲,是自然界最美的線條。



  國寶陸蟹港口茶—港口:港口溪陸蟹多樣性高居世界第二,農曆七月至中秋節前陸蟹媽媽往海岸奔走的生產之旅,是大自然最動人的篇章。帶有鹽味的海風終年吹拂的小部落,來到這裡喝杯港口茶,聽一曲人間國寶張日貴的滿州謠,就算嘗遍人生甘苦的況味了。



  迷宮森林野樂園—社頂:大尖山下蜿蜒山路的頂點,有著礁岩台地蘊藏的野生樂園,這小小一方森林裡,熱帶雨林、季風林、榕屬植物繁殖成富足的森林生態系,四季飛舞不斷的蝴蝶、躲在岩壁納涼的獼猴、大方隨意散步的爬蟲類…隱沒在山林間的龜仔角社守著這片山林,有說不完的故事…



  咆嘯山丘天人菊—水蛙窟:風吹砂公路下,有著隱藏版的壯觀沙壁;從貓鼻頭綿延到出風鼻的無垠草原,任你放縱乘風奔馳的想像。無人的曠野,在夜晚卻出奇的繁忙,悄聲而來,野地是梅花鹿的國度。



  半島最美的海域—大光:深入恆春半島海域最閃亮的珍珠,讓在地阿北阿姨帶你去看各種熱鬧繁生的潮間帶,潛入水面進行一場後壁湖漂浮旅程。向晚時分在大樹下聽陳達軼事,哼著一段思想起…



  湧泉種出稻米香—龍水:尋訪台灣最南方的有機稻作,漫步龍鑾潭,到田溝邊捲褲管撈蜆仔,在超涼爽的土角厝下,大口飽嚐著洋蔥、蘿蔔帶有泥土香氣的全食材料理。



書籍特色



  1.深入探索恆春半島的山海魅力: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墾丁似乎代表了恆春半島,而熱鬧喧嘩的觀光度假活動讓人忘記了這兒有著台灣第一個國家公園,擁有全台灣密度最高的獨特地形、完整的山海林野生態系;到里德賞鷹、在港口守護陸蟹、水蛙窟的夜訪梅花鹿…,深入社區部落,探訪山野、海濱、溪谷等在地人才知道的秘境和生態,就能夠看見最原始、質樸而充滿生命力的山海魅力。



  2.慢遊、體驗,領略半島人文的再發現:分享慢遊、體驗、深入的旅行方式,讓社區居民當個熱情的主人,有如招待老友一般的招呼你,和你分享部落的歷史與傳奇,跟著阿美族的漁撈、排灣族的金工和獵法、閩南人的種茶技術,唱不完的恆春民謠和部落歌舞…,還有還有,還有充滿在地生活情調的風味料理,讓人驚奇的豐富人文風景,一覽無遺。



  3.生態旅遊創造新感動:「生態旅遊」到底怎麼玩?恆春半島11個社區用實際經驗,提供一個永續旅遊的範例,充分運用在地資源、展現在地文化,旅人在享受旅行樂趣的同時,也和居民一起成為生態保育與守護環境的一員,讓一段旅程不只有盡興,還有更多的感動。



  4.實用資訊,按圖索驥更方便:提供實用地圖和聯絡資訊,節省讀者搜尋資料的時間,一書在手即可出發。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陳美惠/總策畫




  國立台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博士。現任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教授,社區林業工作室主持人。近年來帶領學生團隊投入屏東社區部落,陪伴社區發展自然人文資源保育,培養生態旅遊專業人才,將保育與生計結合,具體實踐屬於台灣的社區林業。



共同執筆



李盈瑩




  輔仁大學廣告傳播系畢業。曾任廣告設計、出版社旅遊記者。目前住在台北半山腰上,過著半農半寫作的簡單生活。創作以生活散文為主,作品有2008年《台北小旅行》、2009年《花蓮小旅行》、2013年《台灣小野放:出走不必遠行,在山.田.洋.森找自己》。



張倩瑋



  文化大學新聞系畢業,曾任職新台灣新聞週刊財經生活組資深記者。



  是個道道地地的台北人,大學畢業進入雜誌社工作後,才開始出走台北,一人開著車上山下海,認識台灣。愛好自由,奉行「不自由毋寧死」之志。現為自由的文字工作者,依舊以「遊戲人間」的姿態看待人生。編有《城市夢想家》、《聽!校園裡的綠色樂章》、《剝復》、《單純就是美》。



張筧



  高雄人,現為自由撰稿人,曾任台灣時報、自立晚報記者。喜歡恆春半島,在冬日聽落山風拍打門窗,入夜後奔馳在人煙稀少曲折縣道,一點荒涼變讓他充滿感性。合著作品有2012年《暴雨後,看見彩虹虹》、2013年《高雄,慢‧慢遊》、2014年《我在阿塱壹,深呼吸》。






 

目錄




推薦序  熱情南國思想起,恆春半島魅力無窮/曹啟鴻

            社區營造為基底的屏東生態旅遊/陳美惠



導讀    用對土地最溫柔的方式出走



Chapter1. 旭海:迎風踏石走古道,穿越海角天涯

阿塱壹,台灣最美的海岸古道

千年浪淘,在礫石上揮灑草書紋路

觀音鼻高繞,擁抱海天共色

拜訪昔日古道王者斯卡羅

牡丹灣畔泡湯趣

到旭海草原享受三六○度環繞視野

乘著竹筏,跟著阿美族學捕魚

旅遊筆記:進入阿塱壹古道的申請辦法/此阿塱壹非彼阿塱壹?/古道健走裝備建議

社區特色人事物:飛彈橫行的天空/旭海風味餐飽嘗山海滋味

旅遊資訊:Fun遊旭海



Chapter.2東源:以野薑花為伴,在水上草原漫舞

野薑花環繞的桃花源

哭泣湖,珍稀水生植物的天堂

瑪莎露!在水上草原凌波漫舞

排灣族辦桌洋溢大地野味

麻里巴廚坊烹調部落人文味

旅遊筆記:穿著短裙的導覽型男/部落老中青用幽默傳承

社區特色人事物:孫銘恒,部落教室的靈魂人物

旅遊資訊:Fun遊東源



Chapter 3.高士、港仔:縱橫穀道獵場,英雄氣長

古道.穀道.英雄路

滿山野牡丹照映舊部落風華

排灣傳統揹婚華麗又浪漫

抱一支老月琴,來唱滿州民謠

大沙埔,孩子的大型遊樂場

旅遊筆記:傳承老智慧,重拾「巴舒雅」/用石頭堆疊的祖靈屋

社區特色人事物:阿Van的母語音樂教室/鑫工坊,鏗鏘有力的部落金工/

        享受日光浴的太陽香菇/以工換宿的高士旅人學苑/

        用大地調色的植物染工坊

旅遊資訊:Fun遊高士、港仔



Chapter 4.滿州:探尋老宅邸,看見百年榮光

這裡是,海角‧七號

貝殼砂妝點百年宅邸,古厝繁華未盡

敬字亭的風水傳說

吃檳榔當零嘴的黑牙美人

尋寶南仁山,探兩倍濃縮的原始森林

山裡面的柑仔店,通通不用錢

生態百科:南台灣生態寶庫

社區特色人事物:冬暖夏涼石頭厝/風吹草低見牛羊/

                有機轉型驗證的黑豆豆腐/荒地裡的紅龍果

旅遊資訊:Fun遊滿州



Chapter 5. 里德:風起鷹揚,賞天空王者盤旋翱翔

墾丁後花園,溯欖仁溪祕境

秋冬賞鷹季,空中塞車奇景

情人的眼淚下雨才看得見

社區特色人事物:椰肉竹筍湯,夏日絕配美味/

不分老少投入,從分散到凝聚的路

旅遊資訊:Fun遊里德



Chapter6. 港口:隱身溪口海畔的陸蟹共和國

為陸蟹媽媽守夜護駕

茶韻濃郁,港口茶帶有海洋性格

滿州民謠、國寶就在港口,阿呦喂~

生態百科:陸蟹大觀園/津田氏大頭竹節蟲

社區特色人事物:鮮魚醃製一夜干,風味一絕/全台最大牧草產地/黑豆小,志氣高

旅遊資訊:Fun遊港口



Chapter7社頂:古老部落的魔法森林

原始林四季蝶舞翩翩

夜探熱鬧的野地派對

走訪森林裡的部落

百年毛柿林大迷宮

生態百科:台灣獼猴以珊瑚礁壁為家/過山香,自然界的香奈兒五號

旅遊筆記:夜巡監測奇遇記/石灰窯/陳美惠投身社區不遺餘力

社區特色人事物:龜仔角的原味食物/幽微神秘的八寶公主/

台灣野生動物復育基地

旅遊資訊:FUN遊社頂



Chapte8.水蛙窟:逐鹿曠野,草原砂壁縱情奔放

強風、天人菊、石敢當,好有澎湖FU

風吹砂、龍磐公園地質景觀奇特

昔日水窪處處,蛙鳴聲不絕

草浪綿延到太平洋畔

沙壁下,乘著潮汐撈魚栽

社區特色人事物:野地裡的梅花鹿/草地音樂會

旅遊資訊:FUN遊水蛙窟



Chapter.9大光:墾丁的後樂園,最美的潮間帶

潮來潮往,潮間帶驚彩發現

帶著童年記憶的潮間帶導覽

在後壁湖海域裡飛行

陳達,恆春半島的傳奇樂手

瓊麻養大恆春囝仔

旅遊筆記:社區、業者同心協力/陳達軼聞

旅遊資訊:FUN遊大光



Chapter.10龍水:伴著稻香,來田裡撈魚摸蜆仔

天然湧泉涵養的半島穀倉

台灣最南方的有機稻作

捲起褲管摸蜆仔、撈魚仔

張家古厝現建材混搭風

嘗得到土地情感的鮮蔬美味

旅遊筆記:紅龜粿,傳統農家點心/跟著小狗找到泉頭/冬暖夏涼的綠屋/新舊融合的全食料理

社區特色人事物:又濃又醇又香的黑芝麻油/寶靈宮祭拜灶神/林投葉風車

旅遊資訊:FUN遊龍水

附錄  讓原石琢磨出閃亮光采:陪伴部落的生態褓母                                                                

恆春半島旅遊地圖                                                   

恆春半島旅遊年曆                                               










 




導讀



用對土地最溫柔的方式出走




  台灣的旅遊產業曾經(或者說至今仍是)走在一個過度強調觀光、消費的路途上,而忽略了當地自然資源的保育,以及在地居民本身的感受。位於恆春半島的墾丁地區大概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形成的觀光勝地,而當地居民為了謀生,也多採取迎合的姿態,毫無節制對土地索取資源的掠奪者,即便社區內開始有居民興起了愛鄉愛土的意識,但在觀光錢潮的強勢湧進之下,終究是站在單薄而少數的一方。



  這幾年總覺得旅行被談得太多、談得過火,網路流傳的美食訊息、美景照片,一切彷彿被過度美化及浪漫化。然而在旅行的過程中我不禁思考,我們是否僅在消耗這塊土地,並讓金錢流通到不知是誰的口袋裡?



  在一次次採訪的過程中,我所走訪的各社區與部落,皆是以團客預約的形式進行,並聘用由在地居民受訓而成的解說員,介紹當地的自然生態與人文故事,因此各社區的遊程內容與土地息息相關,所講述的故事與居民自身的記憶與經驗做了連結,所供應的三餐食材更是來自本地生產,「生態旅遊」的概念紮實落實到在地的人、在地的食物、在地的自然環境與文史故事,讓旅遊回到根著土地本身,而不是讓環境資源大量地被消費與濫用。



  社區生態旅遊的推展,從中找出了在地本來就有的特色與自然資源,採用永續發展的方式,讓這些原本在外討生活的人們可以「回家」,重新熟悉家鄉的一切,使他們的文化能夠被憶起、被喚回。



  除了解說員之外,社區每個人可依據自己的所長與志向,有人擔起窗口聯絡的職務、有人負責風味餐的研發與料理、有人負責遊客接駁,或將家舍整理成接待家庭,提供遊客簡易住宿。



  為了避免流向個人商業利益之爭,生態旅遊採用單一窗口的模式,以社區為單位,每個社區皆有一位窗口,負責對外接團,再輪流安排解說員、接駁司機、接待家庭提供服務,使得來自外部的利益能直接回饋到本地居民身上,讓在地人根留在地。



  恆春半島推展社區生態旅遊的機緣,從八年前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社區林業研究室陳美惠教授帶領學生團隊進駐社頂開始,成功地為社區居民開辦解說員培訓課程,教授野生動、植物物種監測,逐步帶動恆春半島其他社區跟隨腳步。



  一回陳美惠老師與團隊學生到公共電視「南部開講」錄影,節目中幾位學生彈奏演唱了簡上仁老師的創作《屏東是咱兜》,歌詞唱及「屏東是我們的家,我們的希望都在這」,我感到幾分動容,因為在恆春半島幾個社區一路採訪下來,這些駐點學生寄人籬下,長期投入社區事務、與村民建立關係,縱使原本的家鄉在遠方,但仍選擇在屏東發展,他們也苦笑道:「沒辦法,人脈都累積在這裡,家鄉已回不去了呀。」



  有別於過往漫無目的的晃蕩旅行,恆春半島一趟趟生態遊程的累積,像是一堂堂精彩的生態與人文故事集錦,由在地人導覽,我充分體驗在地生活與不同文化經驗,而這些社區居民藉由每一次對他者的細細訴說,也都成就了心境上的回家,回歸母體文化的懷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