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8日 星期三

新書推薦-「沒有女人的男人(最鼓舞年輕世代的諾獎得主海明威,經典短篇重現)」書評

 

新書推薦-「沒有女人的男人(最鼓舞年輕世代的諾獎得主海明威,經典短篇重現)」書評

 

詳細介紹(點我)

 

 

 閱讀心得,心得感想,書評


內容簡介





這14個男人,沒有女人,不談情、沒有大道理,

鬥牛賽、拳擊場、大戰前方......戰到最後一刻,不許自憐,拒絕悲觀,

對他們而言,人生還有甚麼?不就是受傷自己站起來、挫敗不讓自己倒下去。



  沒有人比得上海明威對當代寫作世界的影響。

  筆法乾淨冷冽、線條清明,卡爾維諾、馬奎茲、張愛玲都奉他的寫作為摹本。

  沒有人比海明威更能鼓舞殘酷世界中的年輕人,

  面對現實的幻滅,海明威式的英雄依舊奮戰。

  因為他們深信:「這世界摧毀每個人,但是總有些人能在受傷處堅強起來。」



  「對我同代的寫作人來說,海明威是我們的神。」----卡爾維諾

  「海明威是文學史上最傑出的、最擅長寫對話的作家。」----馬奎茲

  「海明威許多句子貌似平淡,但是充滿了生命的辛酸。」----張愛玲



  全新譯本,還原海明威最冷峻直接的語言!

  專文導讀,吳明益解說海明威的傑出風格。




  沒有女人的男人,就是失去了生命溫柔相待的男人們,是只能在殘酷生命現場找到目標為自己奮戰的男人。海明威特別喜歡描寫這些潦倒、困惑、挫敗、甚至注定贏不了的人們,寫著他們渴望站起來,寫他們就算沒有機會贏也要反抗……正如他在小說中說過:這就是人生,你當然會輸。重要的是,當你倒下時,展現了哪種風度。



  《沒有女人的男人》出版於1927年,是他早期成功且最重要的短篇代表作。全書14個短篇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可以說是英文寫作範本,如<殺手們>、<五萬塊>、<白象般的山丘>,這些都是奠定海明威地位的代表性作品。本書也可以看成海明威一生寫作主題探索的開始:戰鬥中身心負傷的人、男人與女人之間的理解困難、運動與運動家精神到底是甚麼。其中有個不斷出現的人物:尼克.亞當斯(第一次出現在短篇<印第安人營地>),一般研究者都認為這是海明威自己的化身,透過尼克的眼光,讀者將看到海明威對生命的態度和思索。



  海明威的文字句法都非常簡單,卻能精準掌握表面對話與人物內在,說得少卻傳達得多。譯過<老人與海>並鍾愛海明威文風的張愛玲曾說:「海明威許多句子貌似平淡,卻是充滿了生命的辛酸。」以開場第一篇<不敗的人>為例,海明威讓受傷過氣的鬥牛士曼紐爾不斷在對話中重複他想上場,即使一般選手出場費是七千,經理只肯給他三百,他答應,排他去沒人觀看的夜場,他也同意;讓他用沒經驗的鬥牛團隊,他也接受;就算上了場,觀眾不看、記者不寫,他無所謂,海明威寫他一心只求上場鬥牛,即使旁人看他衰敗不堪,但透過對話我們卻看到他信心滿滿。即便倒在地上,他仍專注於鬥牛場上的細節包括牛隻的眼神和想法…,小說不寫曼紐爾的痛,讀者卻如置身殘酷的鬥牛場,感受到觀眾鄙夷的眼光、看著其他人毫不在乎的嬉鬧擔心著曼紐爾每一次決絕的行動會有甚麼下場……



  簡筆輕描淡寫,卻能把一個面對生死的沉重場面栩栩如生,以一種新穎的眼光關注著人。卡爾維諾在一篇名為<海明威與我們>的文章中說過:「在他(海明威)最好的短篇裡,他帶給這個世界一種新的開放且慷慨的眼光,一種對自己該作的事就好好承擔的力量,一種在劇變的時代中該採取甚麼姿態的新模樣。」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 , 1899~1961)




  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他對英文寫作的影響之深,可以說二十世紀沒有作家能超越他,被譽為美國偉大小說家。1899年7月21日出生於芝加哥市郊橡樹園鎮,父親是醫生,母親從事音樂教育,家中有六個兄弟姊妹,海明威排行第二。



  海明威從小酷愛體育、捕魚和狩獵,並曾與父親在北密西根州穿行印地安人部落行醫。中學畢業後曾去法國等地旅行,回國後當過見習記者。第一次大戰爆發後,他志願赴義大利擔任當地救護車司機,這個經歷後來被他寫成《太陽依舊升起》。1918年夏天,在前線被砲彈炸成重傷,回國休養。1920年加入加拿大多倫多星報工作團隊。



  海明威文句簡單清楚,文體帶有剛強、簡潔的特質。1923年,開始在巴黎出版作品(處女作《故事三則詩十首》)。緊接著出版了短篇小說集《我們的時代》。1926年海明威第一部長篇小說《太陽依舊升起》取得成功,《沒有女人的男人》翌年推出亦得到讚譽。之後他還陸續出版了《戰地春夢》《非洲青山》,文壇聲望日隆,使他成為二十世紀文學的偉大之光。他在年輕時出入巴黎藝術文化圈,投入歐洲戰事,這些更是擴展了他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



  二戰前夕,西班牙內戰爆發,他曾三次以記者身分親赴前線,在炮火中完成了劇本《第五縱隊》,並創作了以美國人參加西班牙反法西斯戰爭為題材的長篇小說《戰地鐘聲》。1941年,和夫人瑪莎前往遠東報導中日戰爭;戰後,客居古巴,潛心寫作。1952年,《老人與海》問世,深受好評,翌年獲普立茲獎。195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卡斯楚掌權後,他離開古巴返美定居,因身上多處舊傷,百病纏身,精神憂鬱,1961年7月2日舉槍自盡。不朽的海明威網頁: www.timelesshemingway.com/  



譯者簡介



丁世佳




  以翻譯糊口二十年,煮字療飢自虐成疾。英日文譯作散見各大書店。



  譯有《時間的女兒》(經典新譯本)、《貓語教科書》、《銀河便車指南》、《宇宙盡頭的餐廳》、《死亡祭儀》、《告白》、《夜行觀覽車》、《往復書簡》、《倫敦塔祕密動物園》、《都鐸王朝》、《穿越時空救簡愛》、《大笑的警察》、《猜心詩咒》、《餡餅的祕密》、《傀儡的祕密》,漫畫《深夜食堂》等。



  部落格:tanzanite.pixnet.net/blog  



 

目錄




導讀 最好的寫作注定來自你愛的時候    吳明益

一   不敗的人

二   在異鄉

三   白象般的山丘

四   殺手們

五   祖國對你而言是什麼?

六   五萬塊

七   單純的詢問

八   十個印第安人

九   送人的金絲雀

十   阿爾卑斯山牧歌

十一 一場追逐賽  

十二 今天星期五

十三 一成不變的故事

十四 現在我讓自己躺下

譯後記 丁世佳






 








最好的寫作注定來自你愛的時候(摘錄)




  我的第一本海明威沒有例外是《老人與海》,第二本則是出版於一九八六年,沒有註明譯者的《戰地春夢》。這本書對我來說非常特別,因為書的前頭有一篇美國桂冠詩人,也是新批評代表人物羅伯特‧華倫(Robert Penn Warren)所寫的文章。華倫先是非常廣泛的舉例,以說明海明威的作品「人物往往是凶暴的,情境則是暴亂的」抑或是處於極度的冒險中,隱伏著毀滅的陰影,人物面臨失敗與死亡。但即便如此,他們往往因為効忠於自身的某種紀律(比方說〈不敗的人〉裡的過氣鬥牛士),因而得以在失敗之餘留下一塊「乾淨明亮的地方」。



  這篇非凡的評論還舉到《紐約客》雜誌上的一幅漫畫,說明海明威寫作的特點。漫畫裡畫的是一隻強壯、筋絡虯結的手臂,緊緊抓著一朵玫瑰,而畫的標題是「海明威的靈魂」。華倫認為這畫一方面代表了海明威陽剛世界裡保存的敏感與自然,一方面也帶著些反諷——在「失落的一代」(Lost Generation),在最不像樣的人們,最不像樣的場所裡,你可以發現真正的詩意、哀愁,與悲劇性。



  當時最讓我驚訝的是,這篇文章的譯者是張愛玲。後來我才知道,張愛玲在香港期間,因為生計而接受了一份翻譯的工作,她所翻譯的《老人與海》是最早的中譯本,一九五五年由香港中一出版社出版。根據研究者止庵的分析,張愛玲的文筆和海明威似乎有一種暗合的默契,特別能彰顯海明威乾淨文風的魅力。止庵並舉例比較吳勞、余光中和張愛玲的譯本。在形容老人的眼睛時,吳譯為「它們像海水一樣藍,顯得喜洋洋而不服輸」;余譯則是:「他的眼睛跟海水一樣顏色,活潑而堅定」;至於張則譯為「他的一切全是老的,除了眼睛。眼睛和海一個顏色,很愉快,沒有戰敗過。」這句子確實是海明威,卻也有張愛玲的氣息。



  張愛玲說《老人與海》「有許多句子貌似平淡,卻是充滿了生命的辛酸……」她怕自己的譯筆「不能傳達出原著的淡遠的幽默與悲哀。」這短短的幾句話,大概就傳達了海明威作品的靈魂所在。



  從表面上看,海明威的短篇小說有幾個特徵:句式簡潔、很少用複句或形容詞,有大量對話、故事通常在一個敘事時間內完成,人物以男性為主(諸如拳擊手、鬥牛士、殺手、獵手……),「陽性場景」描述(諸如酒吧、鬥牛場、跑馬場……),還有他出色的描寫自然環境的能力─—在他的筆下,野性大地如在目前,你嗅得到草莖的氣味,感覺自己的靴子嘎吱嘎吱踩在沼澤地裡進了水,鱒魚拉動魚線像是要把你帶進溪流裡,黑暗中藏身的無數野獸隨時要出來叼走你的意志力。英國作家福特(Ford Madox Ford)曾說海明威的句子:「每一個字都敲擊你,彷彿它們是剛從小河撈上來的石子。」這個形容真是準確無比——「敲擊」不只是動態的,還有聲音韻律,也會讓你疼痛。



  寓居巴黎的時期,正是年輕的海明威風格建立最重要的一段時間。講出「失落的一代」這個詞,自家公寓就是藝術與文學先鋒派的沙龍與堡壘的葛楚‧史坦(Gertrude Stein),在《愛麗絲‧B‧托克勒斯的自傳》(The Autobiography of Alice B. Toklas)裡提到,海明威的文體的啟發來自於自己,及寫出《小城畸人》的舍伍德•安德森(Sherwood Anderson)。



  這也許有幾分道理。史坦的文體非常特別,她強調應該把特定的物品、地方、人物的稱呼固定下來,並以同樣的名稱重複稱之,不用其它的替代說法,這樣久而久之辭彙自然能展示自身的力量。這點顯然與海明威的用詞特色非常接近:精煉、簡單的字詞,自有一種神祕的氣味。而舍伍德做為已成名的文壇前輩,不但鼓勵海明威到巴黎寫作,甚至是欣賞並舉薦他的重要推手,對他的影響可想而知。



  海明威承認自己從史坦那兒學到了「字與字間的抽象聯繫」,但也認為史坦從自己的作品《太陽依舊升起》裡學到了怎麼寫對話——作家是相互影響的,說是史坦教了他,海明威一點都不服。而他最具敘事實驗性的《春潮》,則刻意諧擬了安德森的小說《黯淡的笑》(Dark Laughter, 1925)。一個說法是,海明威不想讓自己存活在舍伍德的陰影下,才寫作此作嘲諷該書的失敗。



  我不曉得海明威是否就是這麼一個心胸狹窄之人,不過或許要論文學風格的影響,比較準確的說法是海明威接受《巴黎評論》(The Paris Review)訪問時,那張「得要一整天才能唸完」的長名單,從馬克吐溫、契訶夫到塞尚、高更,才是他寫作冰河的源頭。同為一個寫作者,我必須承認,如果光從一兩位作家身上取法,那萬不可能成為另一座冰山。



  熟知海明威的讀者,必然都聽過「冰山理論」,但怎麼解釋就有分歧。我不只一次看過他人轉述「冰山露在水面上是八分之一,水下是八分之七」的說法,認為冰山理論就是讀者看到了露出水面的部分,底下仍有看不到的,或被刪去的那部分。這說法不能說不對,但卻忽略了更重要的訊息:海明威說刪去的部分必須是「你了解的那些東西」,如果你不了解那些東西,冰山就不會厚實,故事就會有漏洞。海明威解釋說他在寫《老人與海》時,把他知道的漁村的部分都刪掉了─—他見過馬林魚交配,見過五十多頭的抹香鯨群,他曾叉住一頭六十英尺長的鯨,卻讓牠逃走了;他說自己熟知漁村的一切事物,卻略過它們不寫,因為唯有刪去的是作者真正深刻了解之事,那部分才堪稱水面下的冰山,才支持得住水面上的那八分之一。這可不是像一些小說的庸手,把自己不懂的事略過不寫的逃避可以比擬的。



  在讀《沒有女人的男人》時,讀者當可深刻地發現這一點:為了描述鬥牛場景,海明威下了多少工夫觀察細節,更不用說,他自己就是個拳手與釣客。當你讀到〈五萬塊〉裡,寫一個飽受對方拳頭摧殘的拳手,試著用最後的體力擒抱住對方時,海明威形容「就像是試著握住一把鋸子一樣」。我實在很難相信沒有打拳的作者能寫出這露出的一小截「冰山」─—拳手在鍛練時、人生裡所受的苦,幾乎就靠這麼一個句子浮現。生活不斷打擊我們,而我們最終還是要迎上前去,即使就像試著握住一把鋸子。不是嗎?



  (未完,全文收錄於書中)




文/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吳明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