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一
新聞詩‧詩新聞──心靈基底對繽紛世界的回應 2010年元月,蘇紹連老師在他主持的台灣詩學「吹鼓吹詩論壇」創設了「新聞詩」版,提倡以媒體新聞為詩材的創作方式,而且只要符合版規的稿件,必登於紙版詩刊。一時參與詩友眾多,論壇也曾在十一期、十二期以20至30頁的版面大量登出這些〈新聞詩〉。
所謂新聞詩,依字面看,很清楚的就是以新聞內容為素材創作的詩。而新聞媒材在網路盛行的當代,已遍佈世界各角落,廣及社會各階層。新聞詩,是現實書寫的一種,但取材之廣泛已超越一般現實書寫。
當代的詩壇就像一個充滿各類花果的林園,傳統的,新奇的,實驗性的,多元而各異其趣。當代的新聞園地亦復如是,眾多新聞觸鬚幾乎無所不在,無時無刻探尋各角落的新聞,這與以前受時間地域與政治因素限制的新聞報導已不可同日而語。
很多人可能會誤以為,新聞詩取材的重點在於對政治、社會事件的反映或批判,但光瀏覽一下奇摩新聞,會發現它包含了政治、社會、財經、地方、影劇、運動、生活、文教、健康、科技、旅遊、氣象、專欄、影音、新奇等十二大類,如此,我們可以理解新聞詩可產生的題材如何的浩瀚無邊無際,而我們想像的翅膀也可以在此海闊天空,八方遨遊。
書寫新聞詩,首先觸及的是作者對新聞素材的反應與選用。通常新聞最引人注目的是所謂重大事件,但這些事件是發生在國外或在週遭,可能會有相當不同的感受,因而觸發的書寫也將大為逕庭。譬如挪威殺人魔殘害77條人命卻能享受舒適的監禁環境,這對國人而言,所引起的震撼遠不如部隊虐死一名士兵;對此詩寫者反而會以比較冷靜與不同的角度切入。另外,就新聞詩寫作的選材偏好而言,以吹鼓吹論壇新聞詩版的稿件為例,受媒體日夜報導、評論、攻訐的熱門新聞,除了少數幾件風起雲湧的全國性事件外,一般並不會特別引發詩友諷喻的興趣,反而是一些偏僻角落挖掘出來的不平、感傷、溫馨、有趣的新聞最受青睞。
國內詩人書寫新聞詩並附新聞概要的,早在1986年,媒體人羅任鈴寫的〈寶寶,這不是你的錯〉是個典型的例子。這詩以國際新聞報導為素材,書寫了她對人類困境與地球危機的憂慮。而在2011年,陳黎的詩集《我/城》輯三〈新聞台〉,選用了關於冰島、阿富汗等新聞報導為素材,抒發他的人道關懷。亦是附新聞摘要的新聞詩。這兩者都是在詩中具有清楚的新聞脈絡可循的例子。
但在吹鼓吹的新聞詩版所提倡的「新聞詩」,則試圖擴大新聞詩寫的可能性,其中很重要的觀點是,新聞詩可以脫離新聞報導內容而獨立存在,創設者蘇紹連老師甚至表示,能獨立存在的才是好的新聞詩。對於這種有如金蟬脫殼的新聞詩,曾受到一些詩友的質疑,脫離新聞,還算是新聞詩嗎?蘇老師在〈詩的現實五重奏中〉特別闡釋這個問題,他認為,「一首詩的精彩,往往在於詩本身語言的建構,不在於材料建構的內容。建構的方式是非常個人的,是以個人的美學觀及心靈的深度為基礎,透過語言文字的揉搓打造而完成。」「這是有我的現實書寫。」這種經過個人心靈內化後再反芻為詩語言的結果,使一篇新聞詩本與某新聞有關,但如不看新聞附註,可能想像不到是由那篇新聞蛻變而來。
自2012年2月擔任論壇新聞詩版主以來,除了回應詩友各類型的新聞詩外,個人的創作理念是相當貼近蘇老師觀點的。依我的取材方向與書寫經驗,覺得新聞詩的寫作就像新聞素材進入了流動的意識中,與個人的心靈攪和一番後,再從基底迸射出來,成為嶄新的個體。這個體可以依附新聞存在,亦可以獨立自主,但兩種方式,會讓讀者有不同的感受。
在我前年出版的詩集《問路 用一首詩》中,即放進了一些新聞詩,但一律把新聞摘要去掉,呈現獨立的面貌;而在這詩集中,頗多詩作呈現了心靈的流動與釋放。兩年來,專注於大量的新聞詩寫作期間,亦曾經歷書寫路線的迷惑;當內在意識流動與外在新聞事件遭逢時,應如何去進行揉合生發詩情?但後來慢慢發現,豐富的網路新聞資源,取之不竭用之不盡,讓人不致於有靈感枯竭之虞,而各種類型的新聞媒材,可以單篇取用,亦可結合不同事件一併使用,還可加入影像參照,這些多元而能自由調配的素材,適可在個人不同時間的心境變化中,提供抒寫情懷的素材,更可能在心靈觀照與生靈觀照的交合間,形成一種特別的「新聞觀照」。這是網路盛行的時代所產生的便利,而這對我此種以網路發表為主的詩人來說,就像如魚得水。
新聞詩,是心靈基底面對繽紛世界的回應,亦是內在意識與外在事物的交合,新聞詩寫的果實是豐盛而具有多種可能性。謝謝紹連老師鼓勵我出版這本專集,也盼有更多同好加入新聞詩創作的行列。
2013年12月6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