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為什麼要寫這本書?
這本書的全部內容主要是在駁斥三本反核書籍。為什麼要花這許多力氣來駁斥這三本書?這三本書有什麼特別?
今日台灣的能源政策極端錯誤,將陷國家及人民於極為危險的情境。能源政策的錯誤不只核能一端,但核能是整體能源政策極重要的一環。核能政策的一錯再錯甚至三錯(核電不延役,核四公投、核四封存)說白了是騎驢政府「順應民意,見風轉舵」的表現。
但何以社會上反核民意如此強大?此實應「歸功」於三十年來反核運動的成功。反核運動最成功的一點是成功影響輿論。三十年來錯誤反核言論充斥,不用說是一般民眾,就是政府官員、民意代表、學者專家也一律被錯誤言論所洗腦。能源/核能相關知識涵蓋極廣,非能源專業人士難以窺其全貌,對涉及核能議題的新聞報導或相關書籍無法分辨其正誤,極易受錯誤反核言論誤導。去年美國有一本暢銷書,書名為Signal & Noise(訊號與噪音),重點在於討論在資訊氾濫的今日,如何分辨正確的資訊及
錯誤的噪音。在資訊爆炸的時代,這是極為重要但極為困難的議題,無怪乎該書成了暢銷書。三十年來充滿錯誤的反核書籍充斥坊間,但福島危機後,此一現象變本加厲。社會上錯誤的噪音與正確的資訊相較,有壓倒性的態勢。日夜浸淫於大量錯誤資訊,又無能力分辨的全國上下,不反核者幾希矣。
市面上反核書籍充棟,當然不可能全部指正。本書駁斥的三本書籍均有其代表性。第一本是彭明輝教授所著的《有核不可─擁/反核的33 個理由》。彭教授為清華大學工程教授,又是報章雜誌專欄作家,在社會上有一定的聲望和影響力。其所著《有核不可》一書也是市面上反核書中「最有學問」的一本。書中資訊豐富,旁徵博引。頂著著名大學工程教授光環所著貌似嚴謹的該書,極易「震撼」一般讀者,甚至有一錘定言之勢。但彭教對能源到底外行,貌似嚴謹的該書是從頭錯到尾,即使看來極有學問的該書也遭全面駁斥,其他資料貧乏,立論薄弱的反核書籍更不足論。
本書全面駁斥的第二本書為劉黎兒女士所著《台灣必須廢核的十個理由》。劉女士學術地位,工程知識,當然不能與彭教授相提並論。但劉女士是國內反核大將,指標人物。劉女士反核書籍不是只出版了這一本,三年來劉女士竟出了四本反核書籍。反核幾乎被劉女士當「產業」來經營,影響無數民眾。劉女士有何特殊?為何如此受讀者青睞?從某個角度而言,劉女士是「戰地記者」,長居日本,對福島事故後的日本以儼然有第一手資訊的姿態撰寫專欄,與國內一般反核作者相較自有其優勢。但劉女士的最大弱點就是毫無工程及科學背景,毫無分辨核能資訊的能力,亦疏於請教專業人士,只能如鸚鵡般的轉述日本錯誤反核資訊。將劉女士《台灣必須廢核的十個理由》一書全面駁斥可看出其相關知識薄弱。同樣錯誤重複於四本書,駁一本書等於駁四本書,投資報酬率頗高。
第三本遭全面駁斥的是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綠盟)所編著的《核四真實成本與能源方案報告》一書。綠盟為國內重量級反核團體,該書印刷精美,資料豐富,是集多人之力而以重量級反核團體掛名出版書籍,可說是國內反核人士集思廣益共同創作的反核書籍,自有其不同份量。但可嘆的是該書立論薄弱,不堪一擊。一般讀者也可看出所謂「集體創作」反核書籍之水平也竟是如此不堪。
如前述,市面上反核書籍汗牛充棟,但本書所駁斥的三本書均有其代表性。如果如此具代表性的三本書籍,經仔細推敲都是後頭錯到尾,其餘反核書籍更不足論矣。出版本書的目的是要讓社會大眾了解,三十年來大家所接受的反核資訊實為「噪音」。依噪音所凝聚的民意及形成的錯誤政策都是建立在流砂上的共識,極為危險。全世界都有反核言論,但如台灣般如此謊話連篇、肆無忌憚的實為罕見,不予以迎頭痛擊,無以震醒社會。
本書作者非僅本人一人,除摘錄台電澄清資料外,許多文章作者都以謙虛態度不擬具名,但均為著名網站「核能流言終結者」成員,故本書作者由本人及「終結者」共同具名。「核能流言終結者」網站是一群有知識,有膽識又有責任感的年輕人為維護科學真理,端正社會風氣而組成,個人極為敬佩。這些年輕人也正是台灣未來的希望,社會的棟樑,個人能與其共同具名出書實感榮幸。希望讀者在讀完本書後舉一反三,看穿反核書藉的虛假面面,轉為支持對台灣極為重要的核能發電。
陳立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