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在古代中國,權力是榮華富貴的等價物,加之權力來之不易,擁有者難免自私,想長期把持它,傳之子孫萬代。於是乎,中國歷史上出現了不少「世代公卿」的權力家族。本書就是一本聚焦這些家族的歷史讀物。
書末後記〈權力傳承的秘密〉,簡要列舉了權力家族把持權力的秘密。需要強調的是,世家子孫自身的強素質、高能力,是他們繼承父輩權勢的一大主因。常年在政治環境中耳濡目染,世家子孫的政治素質往往高於平民子弟。這其中,家族教育的作用不可小覷。縱觀歷史,但凡牢靠的權力家族,但凡有遠見的政治人物,無不重視家教和子弟學業。他們的子孫,「生於書香世家,延名師,擇良友,父兄飽學,從而提命講解,子弟資質聰明,又好讀書,自然直上雲霄,乃順境也。」(《白公家訓》)
從政治史的縱向來看,權力家族構成了對皇權的持續威脅。看看東晉南朝政治,門閥大家把皇帝欺負成什麼樣了?專制帝王自然要扼殺一切權力威脅,權力家族也在打擊的範圍內。所以,帝王設計了諸多制度,推行了很多措施來打壓門閥勢力。從唐朝開始,門閥勢力開始土崩瓦解,尤其是科舉盛行對門閥的衝擊極大。選賢用能,漸漸成了社會共識。這個時候,家庭教育對權力傳承就更重要了。子孫學富五車,權力才能留在自家;子弟不學無術,家族就是權力場的過客。
唐宋之後,不僅是世家大族重視家庭教育,一般的溫飽之家也節衣縮食,供養子弟讀書考試。宗族結構廣泛推開,出面承接了很大一部分家教任務,舉全族之力供養子孫讀書考試。家塾、宗學遍布鄉間。書聲琅琅,見證了家庭教育是宗族的主要職責之一。
先賢把教育和權力的關係,看得很透。遍覽清代政治、閱歷豐富的汪輝祖就警告權力家族切勿放鬆子弟教育,「富厚之家,不論子弟資稟,強令讀書,豐其衣食,逸其肢體,至壯歲無成,而強者氣驕,弱者性懶,更無他業可就,流為廢材。」(《雙節堂庸訓》)康熙帝在《庭訓格言》中強調,王公大臣「若小兒過於嬌養,不但飲食之失節,抑且不耐寒暑之相侵,即長大成人,非愚即痴」。可惜,很多達官顯貴這回沒把皇帝的話放在心中,沒有貫徹執行,結果培養出了不少紈褲子弟和「高衙內」,害人又害己。
這裡就牽涉到一個進一步的問題:達官顯貴應該留給子孫什麼?是權貴,還是品行?
曾國藩把這個問題分析得很透:「蓋兒子若賢,則不靠宦囊,亦能自覓衣飯;兒子若不肖,則多積一錢,渠將多造一孽,後來淫佚作惡,必且大玷家聲。故立定此志,決不肯以做官發財,決不肯留銀錢與後人。」(《千家訓》)如果子孫賢能,在選賢用能的社會中不愁沒有出頭之日;如果子孫為惡,權貴遺產恰恰是助紂為虐的毒藥。所以,留子孫高官顯爵,不如抓緊教育,樹德培優。
同樣,一個人要想實現理想,不要寄希望有個「好爸爸」,而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朝著夢想奮鬥。遭遇困難,不要要求家庭對自己的幫助,而要自問自己是不是有足夠的才能,是不是足夠堅持。
高社會流動性,是中國歷史的一個特徵。秦漢之後的中國就不是一個貴族社會,彼時開始的中國就沒有一個貴族階層。賢能者居位,不肖者去之。只要社會保持流動,權力就不可能被壟斷,品行和教育就有用武之地。我們討論權力家族,就有現實意義。
是為序。
張程
二○一四年八月於北京朝陽
後記
權力傳承的秘密 這是一本描寫中國古代政治世家的圖書。所謂的政治世家,指的是那些別人往他家裡扔塊板磚就能砸到一個尚書、兩個侍郎、三個巡撫外加一堆知府、郎中的人家,這樣的人家辦個生日宴會能辦成朝野官員大聯歡,上朝議政光和親戚朋友打招呼就要花上半個時辰,好不容易忙裡偷閒想到京城外面散散心結果引來七個縣令請安八個將軍帶兵護衛。 我們後人對這些拿著頂戴花翎當玩具的大家族、大人物津津樂道,除了羨慕其中的榮華富貴、風光無限外,更重要的是對權力的傳承過程感到好奇。
權力是怎麼在少數家族內部世代相傳的呢?
權力操作,遵循一定的規律。權力之所以能夠在家族內代代相傳,首要的原因是人事制度不完善,不成熟,給政治世家提供了在官場「近親繁殖」的機會。中國五千年歷史中的近四千年時間裡,當官是不需要經過任何公務員考試的。有人說你行,你就行,收拾行囊準備當官去。在隋文帝楊堅發明用科舉考試錄取官員之前,選擇官員的標準主要是道德、聲望、人緣等虛的東西。而壟斷這些虛頭幻腦內容評定的是官員階層本身,所以「公認」的品德高尚、聲望卓著的人都是官宦子弟。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中國歷史上門閥世族勢力最強盛的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這要拜曹魏王朝推行的「九品中正制」所賜。各地的人才由本地的中正官評定能力等級,按照評級高低出任相應的職位。結果,官宦子弟只要長了鬍子、不是白痴弱智再會寫幾個字,就都被在位的親戚任命為官了。琅邪王氏、陳郡謝氏都是在這種制度保障下迅速崛起的。等到唐朝完善了科舉取士制度,世族勢力就失去了在官場「近親繁殖」的沃土,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
第二個原因是世家子弟有前輩政治勢力和影響的庇護。朝中有人好辦事。相同能力或者資歷的人競爭某個官職,上級官員肯定選擇那個自己熟悉的人。如果這個人是自己的親戚或者兒子,那就更要照顧錄取了,即使候選人是爛泥也要把他扶上牆。這是人性的弱點決定的。即使父輩不幸早死,那也不會對子孫的政治前途造成太大的影響。有權授予你官職的人可能是你父親若干年前的同僚或下屬,或者曾經加入的某個官員俱樂部的朋友,或者你父親在某次年終考核的時候幫他作過弊。這樣的淵源可比你費盡心機,給高官的太太送一轎子的高級胭脂,要管用得多。在中國社會環境中,政治世家形成的時間越長,在官場蔓延的人脈關係就越廣、越有用,子孫後輩能去找的「世伯」、「世叔」就越多。它比人事制度更有用。
現在的權勢是由前幾代人的努力奮鬥累積而成的。家族影響著後代的職業選擇,也塑造了後代的能力品行。
除了人情和制度保障外,政治世家壟斷權力的第三個有利因素是主觀的,更隱蔽,也可能更主要。那就是家族環境容易熏陶出高素質的子孫。
西晉末年,有人去太尉王衍家拜訪,正巧趕上王敦、王導、王戎等太尉的堂兄弟們都在。出來後,客人感歎道:「我在王家看到滿堂琳琅珠玉啊!」這句話多少有點奉承的意思,但並不全是浮誇。王衍是太尉,雖然官當得不好,名聲不好,但也是開玄學風氣之先的人物;王導、王敦這兩個日後東晉的風雲人物就不用多說了,連末尾的王戎都是「竹林七賢」之一。如果再算上子姪輩的王羲之等人,王家真是人才輩出,每代人的素質都不錯。這和王家家風嚴謹,注重子孫教育有關。政治世家的家族教育,除了基礎的知識教育外,主要還是執政理念、政治實踐、為人處世和王朝歷史的教育。如此熏陶,結果是家族子弟往往政治早熟,而且理論聯繫實際,政治素質遠高於一般子弟。
不管你接受與否,世家子弟有著獨特的氣質和較高的素質。一個家族在政壇摸爬滾打幾代人,總會沉澱下有用的、沒用的經驗教訓,把閃光點流傳給後人。如果這個家族還特別重視子孫的教育與培養,那麼子弟的素質更可能比一般人家的子弟要高。政治世家的孩子,沒有誰生下來就是紈褲子弟、就是白痴弱智,絕大多數也想好好學習,超越父輩,讓家族一代比一代興旺發達。所以,世家子弟具有較高的素質是高概率的事件,即使刨除制度保障和家族影響,他們也會在權力場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一些讀者可能不贊同這最重要的第三點原因,覺得世家子弟大多是花花公子、繡花枕頭。就如近代作家張恨水在《水滸人物論贊‧高衙內》中指出的,官宦子弟常由以下三大原因而墮落,一代不如一代:「作官人家有錢,廣殖田產,使子孫習於懶惰,一也。作官人家有勢,使子孫驕傲成性,目空一切,二也。作官人家必多宵小趨奉,不得主人而趨奉之,則趨奉幼主。官之子孫易仗財使勢,無惡不作,三也。有此三因,作官後代,安得而不墮落乎?」這樣的世家子弟的確存在,但沒有成為這個群體的主流。多數世家子弟低調地學習、繼承家族的權勢,只有少數世家子弟在群眾閃光燈的照耀下「高調」地花天酒地、辱沒門楣。我們過分關注政治世家就會在眼睛中出現了「盲點」,對那些高素質的、成功的世家子弟漠然不見,全部注意力幾乎都被那些壞小子給吸引了。
綜上所述,政治制度的保障,中國特色的人情關係網以及高素質、高能力的子孫後代是權力家族留住權勢的三大法寶。令人眼紅的權勢不是平白無故地停留在那些權力家族的。
一個家族需要幾代人的努力,才能把持權勢?法國貴族的例子似乎能回答此問題。在法國,一個貴族的產生起碼需要三代人的努力。第一代是平民。他的任務是努力賺錢,為子孫積蓄財富;第二代人利用父輩的財富置辦武器裝備,最好是能武裝一批人,去戰場上博取功績和聲譽。如果運氣好,在第二代就得到王室和顯貴賞識,開始進入貴族圈子──但還不是貴族;第三代人的任務是在祖父輩的基礎上,使勁地出入王宮,表現自己,受封爵位。那樣,這第三代人勉強可以稱作貴族了,儘管會被世族大家看作是暴發戶。這還是最快、最理想的情況,每一個環節都不能出現差錯。如果哪代人不幸出現了問題,這戶人家要想晉升到貴族階層還要更長的時間。可見,權力家族的產生,既需要制度的保障、人情世故的烘托,更離不開對每代人實實在在的高要求。
談完權力家族傳承權力的秘密,接下來,我「坦白交代」一下為什麼要寫作本書?
在曾國藩家書中,曾國藩反復提及韓信、霍光、諸葛恪、和珅等人的興衰,警示自己子孫教育的重要性。我們重讀王侯將相的榮辱興亡,也要以史為鑒,溫故查新,從具體的案例中吸取經驗教訓。歷史案例都是前人用心血汗水甚至生命,在那時的社會背景中的劃出的人生軌跡。我們可以從西漢衛霍家族的案例中懂得政治崇尚叢林法則,兩強相遇必有一傷。強盛的權力家族和強權的專制君主,在同一個時間內只能存在一個,不可能和睦相處、分享權力。這就是衛青家族在漢武帝時代受到猜忌的大道理。
王羲之的故事表明,藝術需要物質基礎和政治支持。中國古代的藝術家、思想家一般出身官宦人家,因為只有大家族才能提供藝術家需要的物質基礎,思想家需要的教育和思想基礎。普通人家也能出藝術家和思想家,但作品的胸襟、氣度和思想的寬度、深度和前一類人相比還是有距離的。
曾國藩家族的崛起表明在人事制度非常成熟、王朝政治對權勢家族的限制越來越多的情況下,一個家族的崛起必須依靠實幹苦幹,幹出成績來,並且代代都要有真功夫,真業績。歷史越往後走,政治世家產生和維持的成本就越高,存在的機率就越少。從唐朝以後,中國歷史上就很少出現子孫世代高官顯貴的家族。東漢汝南袁家四世三公,門生故吏滿天下的情形成為了遙遠的歷史迴響,「富不過三代」的觀念開始被人們接受。
如果讀者閱讀具體案例時,能夠從中看到現實的影子,發出會心的微笑,那將是對我最大的肯定。
本書附錄的〈參考文獻舉要〉基本囊括了文獻參考情況。我按照寫作的先後順序,列舉了參考圖書和文章。附錄的文獻都是大陸地區的實體出版物。我在寫作過程中還參考了部分網路資料,有轉載於「曾國藩研究網」的文章〈曾國藩經濟狀況分析〉、祝小潭的〈曾國藩的做人之道〉和清朝黎庶昌的〈曾文正公年譜〉;有轉載於天涯社區的文章〈華之謝安〉、〈論陸機、陸雲兄弟之死〉等文章。還有其他瀏覽過但未認真拜讀的文獻,恕不一一列舉。歷史是一門成熟的學科,積澱深厚,文獻浩繁。徜徉在浩如煙海的資料時,我真切感覺到了個人的渺小和後來者的謙恭。感謝所有的前人和他們的研究成果。
我要感謝臺灣遠流出版公司同仁的辛勤勞動,感謝游奇惠、王佳慧女士。從《衙門口》到《泛權力》,到《一步之遙》,再到《權力家族》,這是我們的第四度合作。我還要感謝本書的大陸出版方湖北崇文書局和責任編輯陳彬女士。我要特別感謝愛人唐琳娜,感謝她一貫的支持與愛。
書中難免有誤,我對所有錯誤負責,也歡迎各位讀者指正。
謝謝大家。
張程
二○○九年二月一稿於北京
二○一四年八月修訂於北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