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6日 星期六

新書推薦-「我們約會好嗎?:從古典情調的牽牽小手到新世代的交友APP,人們如何找到真愛?」心得

 

新書推薦-「我們約會好嗎?:從古典情調的牽牽小手到新世代的交友APP,人們如何找到真愛?」心得

 

詳細介紹(點我)

 

 

 閱讀心得,心得感想,書評


內容簡介




  ──如何找到情投意合的另一半?──

  「約會」這回事,自古以來花招百出!

  幾世紀以來,人們如何透過各種方式尋覓真愛?

  

  ★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衛報、經濟學人、芝加哥論壇報──齊聲讚譽!

  


  《我們約會好嗎?》在許多層面上意義非凡……它靈巧地點出關於權力與金錢這些無比重要、卻又經常在愛情對話中被遺漏的事;本書妙趣橫生,讀來輕鬆愉快。──艾倫‧狄波頓,《愛的進化論》作者

  

  19世紀,男生如果要告白,就得到女生家裡一起唱歌彈鋼琴,

  20世紀,男女生只要牽牽小手,就好像要互守終身不離不棄;

  21世紀,男女生是不是看對眼,全由交友APP上的大頭照來決定。

  

  自從女人走出家門、投入職場,「約會行為」就此誕生──

  酒吧、咖啡店、遊樂園、電影院、……各式各樣約會地點如雨後春筍,

  「愛情指南書」永遠告訴你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

  而我們都在約會中實習,也都成了戀愛的無薪實習生。

  

  幾世紀以來,不同時代的情侶們克服社會文化與風俗中的潛規則,

  從男女授受不親到現代大學校園裡男大生與女大生的「重點課程」,

  一部前所未有的「約會紀實錄」,橫跨百年,忠實呈現人們約會戀愛的千萬風貌。

  

  「我們約會好嗎?」

  讓這本書成為你送給心儀對象的表白書。

  

名人推薦

  

  ★作家 陳栢青、李屏瑤──專文推薦



國際媒體推薦



  「平易近人的著作,讀來欲罷不能。」──Amy Finnerty,《紐約時報》



  「韋格爾以高竿手法瓦解各世代的通俗理論。她巧妙地刨挖愛情指南產業的底細,讓我們知道這些自學書徒然為男女關係灑下一片迷霧。此外,她也發掘某些錯綜複雜的連貫現象,從科技如何進展(包括汽車的發明)、到對年輕世代道德崩壞的焦慮不安……精妙絕倫。」──Jenna Wortham,《紐約時報》書評專欄



  「關於約會這個話題,坊間鮮少嚴肅討論,韋格爾因此擁有廣闊的探索空間,也發揮得淋漓盡致……她敏銳而精闢的觀點貫串全書,帶給讀者一場豐富饗宴。約會這個主題向來不是被大吹大擂過度宣傳,就是飽受撻伐與指責,韋格爾獨到的分析因此自成一家之言。她將我們最深刻的情感具體化,從而揭示所謂的『專家』如何讓約會變成充滿算計與欺瞞、少有真愛的苦差事。也許我們都該覺醒了。」──Sara Eckel,《華盛頓時報》



  「莫伊拉.韋格爾辯才無礙地讓我們相信,有關約會這檔事,從來就沒有固定不變的模式。」──Willa Paskin,《衛報》



  「一段活潑而溫柔的女權運動史……提供實用觀點,讓我們知道約會既是藝術,也是歷史的產物。」──Julia M. Kline,《芝加哥論壇報》

 

  「對求愛行為的全面檢視,偶爾逗趣,更常是發人深省……一段改變愛情習慣的暢快旅程。」──《經濟學人》



  「韋格爾成功地將約會理論化,變成繁殖過程中日新月異的男女關係的不變場域……總是令人不得不相信,愛情與麵包的攻防根本不是什麼新鮮事。」──Sophie Lewis,《盲域雜誌》



  「『我們約會好嗎?』在許多層面上意義非凡:在形式上,它從容遊走於理論、私人軼事與社交史之間;策略上,它靈巧地點出關於權力與金錢這些無比重要、卻又經常在愛情對話中被遺漏的事項;最重要的是,這本書遣詞用字優美文雅、妙趣橫生,讀來輕鬆愉快。」──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愛的進化論》(The Course of Love)作者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莫伊拉‧韋格爾




  出生在布魯克林。她的作品散見各大媒體,包括《衛報》(The Guardian)、《國家》週刊(The Nation)、《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N+1》雜誌、《新探索》(The New Inquiry) 新興網路雜誌。韋格爾目前在耶魯大學攻讀比較文學博士學位。她親臨其境研究約會行為多年之後,終於功成身退。《我們約會好嗎?》是她的第一本著作。



譯者簡介



陳錦慧

  

  加拿大Simon Fraser University教育碩士。曾任平面媒體記者十餘年,現為自由譯者。譯作:《簡愛》、《蘿莉塔》、《山之魔》、《骨時鐘》等二十餘冊。賜教信箱:c.jinhui@hotmail.com

 


 

目錄




推薦序1  最初的時光       李屏瑤

推薦序2  肯定不只是命運那麼簡單 陳栢青



前言 約會,就像實驗劇場



第一章    約會這回事,自古以來花招百出

第二章    自創品牌,推銷自己

第三章    走出去:當視線對上,「我們」就是故事的開端

第四章    在約會中實習──大學校園的重點課程彼此認定

第五章    「彼此認定」

第六章    約會的自由

第七章    約會市場的利基:愛情,經濟活動的一環

第八章    網際網路的年代:約會的無限可能

第九章    戀愛、時機、生小孩:一場計畫

第十章    我們需要愛情指南書嗎?



後記  愛情啊,愛情!



 





 




推薦序1



最初的時光 李屏瑤




  如露亦如電,如夢幻泡影,約會是一瞬間的花火,是小幸運,是一期一會,是人品的積累,是賭桌上的梭哈,是翻出底牌的手氣。

  

  我對約會的印象來自於日劇。或者是說,我對於愛情的設定,最初都是來自於日劇,還有一點點流行音樂。那是趨近於《東京愛情故事》,突如其來的愛情,總是墜落姿態,橫征暴斂,並沒有什麼商量的餘地。再後來大概就是《戀愛世代》跟《愛情白皮書》,水晶蘋果反射出戀人亮晃晃的眼睛,愛情有許多種形式,從差點一夜情開始,從校園裡開始,從一樣的身體裡開始,總是有人愛,有人被愛。在愛與被愛之前,約會是戀人之間發展出來的試探儀式。

  

  二十世紀戀人的信物如果是水晶蘋果,走入魯蛇世代的二十一世紀戀人,信物便成了《追憶潸然》裡的桃子罐頭。相較於戲劇裡的象徵與迂迴,《我們約會好嗎?》梳理出一條清楚的西方世界脈絡,談「約會」的誕生與演化,從初次出現「約會」詞彙的1896年講起,一路走到現代社會的各種面向。順道一提,也是在1896年,亨利•福特製造出第一輛汽車。

  

  因為時空變動了,場景變動了,相遇的方式與相愛的方式,自然而然有所不同。約會本來是私領域的事,如果一名男士想見一名淑女,必須登門拜訪,然後在長輩的監護下喝茶談天,一切的情感堆疊都在他人的眼皮底下。1913年出版的一本以男性為對象的禮儀手冊中,甚至有個章節專門討論「帽子、手套和手杖相關問題」,不同於現代的各種搭訕教戰,一百年前的煩惱是:「在客廳等待小姐回應見面與否的時候,究竟要不要脫外套?」

  

  從發明史中我們得以窺見,約會是掌控,也是權力交換,從老一代的手中,轉移到年輕人的手上,從私領域走向公領域,年輕人走出家門,爭取更多空間。大學興起,男女合校普遍化翻開另一頁約會史,單身酒吧興起,女性爭取工作權,讓相遇的方式更多元。跟著就是非異性戀族群,男人們太過親近會被起訴,男人們開始學會隱藏自己,發展出秘密語言,學會察言觀色,或者去跟另一個男人借一根火柴。1950年代舊金山出現包容女同志的酒吧,但空間並非萬無一失,女同志們需要不斷拒絕前來搭訕的男人。

  

  再後來呢?約會的框架被建立完善後,需要討論的就是本質,更現代的教戰守則總會告訴你,初次見面不能夠做的三件事情,讓對方愛上你的五個方式,或者是如何在三十天內走出情傷。網路改變人與人的互動模式,二十一世紀是自學的年代,資訊爆炸,人們開始學習標籤自己,練習自拍,練習討拍,雖然賣力,卻要假裝毫不費力,假裝一切都是信手拈來。

  

  後來的事我們都知道了,關於愛情的所有展露,發生與衰敗。《我們約會好嗎?》要告訴你從前,從前從前,有過一些人,當時的約會方式還很笨拙,當時的愛情如同宇宙初始,任何踏出的一小步,都是人類的一大步。

  

推薦序2

  

肯定不只是命運那麼簡單 陳栢青


  

  以前我在意是怎麼找到對的人,現在我困惑的則是「為什麼你選擇了我」?那肯定不只是命運那麼簡單。這本書以前,我以為自己是等待南瓜馬車的灰姑娘,人生的高潮發生在王子於舞會上邀請第一隻舞的那刻,這本書以後,我明白自己該好好認識的,其實是神仙教母,變化早在那裡發生,是什麼讓我們變成如此?為什麼是南瓜馬車、車夫、露背禮服與玻璃鞋--我是說,我們為何變成這個模樣?是什麼打造了「約會」這個戰場?我們如何談論吸引力?

  

  《我們約會好嗎?》上溯約會根源,直面其社會變化與歷史根由,以為翻開羅曼史,其實是軍事戰記,一連串軍備競賽籌備、低階商品到高科技、彩妝當做迷彩當隱形干擾塗料、從冷兵器到活用各式高科技交友app,約會裡大大小小教戰守則,不外乎「我們想讓自己更具競爭力」、「我們想表現出自己」,可是,這個競爭力,這個「自己」從何而來?《我們約會好嗎?》不是指南,而有點靠北,看得太清楚,從此讓愛變得很理智。你以為愛得不能自己,其實約會裡本來就不由自己。你推給天定,原來總是人為。你想牽拖命運,但每一次彼此牽手,千千萬萬人乃至你我都推了一把。

  

  我們也許還不能理解愛,但至少我們懂得約會。我還不認識你,但我開始認識自己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